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5月28日和29日,概论教研室和纲要教研室分别组织学生前往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卧牛吐镇额尔门沁村、哈拉新村和江桥抗战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在历史的印记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5月28日,概论教研室的师生们来到额尔门沁村党建民俗展馆,聆听“退役不退志”的奋斗故事。展馆内陈列的勒勒车、纺线车等老物件,不仅见证了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变迁,更折射出其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过去村民们为了修路自愿让出土地,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正是亮剑精神的当代传承。”马克思主义学院银龄教授于学斌的一席话,让学生们对“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内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在哈拉新村核心景区,全国首个省级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以科技赋能思政教育。馆内“同心向党”展厅通过360度环幕电影,全景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同展风采”展厅的数字沙盘,动态展示黑龙江省18个边境县(市、区)的民族分布与发展成就。

通过参观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抗日战争中各民族并肩作战的历史传承到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纽带。参与活动的学生电气231班李雨默表示,“今天,我们传承先辈精神,更要明白,民族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根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5月29日,纲要教研室师生前往江桥抗战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在历史的印记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聆听了关于江桥抗战史的介绍,认真观看一件件展品实物和照片,回顾了中华民族为抵抗外敌侵略奋勇抗争的光辉历史,深刻感受马占山将军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壮举。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追忆那场刻骨铭心的战争,传承那种民族大义。

参观结束后,纲要教研室赵铭老师带领学生在马占山铜像下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为学生讲述江桥抗战作为中国武装抗日的一场有效抵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民族气节,更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从“纸上得来”到“脚下丈量”,学生们在参观与学习过程中积极互动,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悟。汽服243班李金洋同学感慨道:“今天的现场教学让我深受教育,江桥抗战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要铭记历史,将江桥抗战精神融入到专业学习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

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这两场行走的“大思政课”让历史印记与现实思考交相辉映。从达斡尔族村寨的民族团结实践到江桥抗战纪念馆的铁血记忆,师生们在红色地标中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脉络,在实景课堂上领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既是对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抗战精神永垂不朽”的时代呼应。学校将持续深耕“大思政课”建设,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养分,引导青年学子在铭记苦难中坚定前行方向,在传承精神中勇担时代重任,以青春之我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